隨著旅游市場需求的增加,各種旅游城鎮和度假村的建設正在全面展開。如何建設具有特色、成功輸出文化、記憶點的旅游景點、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打破文化旅游的僵化。建設體現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景點。
文化旅游簡稱為文旅,定義是指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梢詫ⅰ拔幕糜巍钡亩x總結為:以文化元素為載體,經過加工和包裝形成旅游產品供游客消費的旅游活動的集合。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產物,是新時期和未來旅游的主要形式。傳統的觀光旅游,如果沒有“文化”作為載體,其在游客追求體驗性的今天將難以為繼。
1978年-1991年
旅游業快速起步,文旅新業態萌芽培育,1985年底,國務院把旅游業納入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立了旅游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
1992年-2012年
觀光游高速發展,文旅產業成長發展期,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將旅游業確定為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觀光游是我國文旅產業起步和發展的基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是中國以及全球旅游業發展最主要的模式,時至今日也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份額和旅游人次規模。
2013年-2017年
文化深度游休閑游,文旅產業提質升級,我國旅游業從觀光游向文化深度游、休閑度假游轉變,出境游模式也從購物游和觀光游向主題游和深度游轉變,海島游、醫療游等旅游項目增長迅速。多個行業與旅游行業進行實質性的跨界融合,“旅游+”、“全域旅游”等模式應運而生,智慧旅游等也成為發展熱點,文旅產業發展持續穩定增長,處于一個提質升級的高速、高質量發展階段。
2018年后
跨界融合發展,文旅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2018年4月,國家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各省區市的文旅主管部門相繼掛牌,文旅融合逐漸進入全面深入階段。文旅和各個產業也在全面融合,在線旅游、全域旅游、文旅小鎮、文旅地產等形式豐富了文旅發展模式和發展新思路。
我國目前仍處于對資源依賴較高的粗放型旅游大國階段,但文旅產業進入精細化和集約化發展階段。文旅消費需求日趨體驗劃、細分化,文旅產業鏈整體轉型升級,新技術催生文旅消費新模式,產業融合帶動文旅企業分化。
1.是指文物、史記、遺跡、古建筑等,這也是文化旅游最常見的類型,國內比較知名的歷史文化旅游景點有故宮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長城、紅色旅游和名人故居等。
2.主要是指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嫁娶、體育活動、衣著服飾等,這是文化旅游文化性最為具體的體現,國內比較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景點有傣族潑水節、各類形式的音樂節、各類體育賽事等。
3.宗教禮儀豐富而復雜,對于普通游客來說,只有身處宗教文化濃郁的地區才能真正感受各種宗教禮儀的區別。國內比較知名的宗教文化景點主要有峨眉山、少林寺、武當山等。
4.該類型主要是融合了現代技術的旅游活動,如某些科技的展覽展會、影視基地等。
5.主要以游樂園+度假酒店模式為主的綜合性大型主題公園,構筑“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娛樂文旅休閑度假區。比較知名的有長隆歡樂世界、迪士尼、環球城等。
6.城市核心地段商業購物中心為主的網紅打卡點,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精美雅致的建筑風格為主,通過發布#活動話題,鼓勵市民、游客參與打卡互動,挖掘城市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元素,多維度呈現城市文化活力和旅游魅力。
文化資源內涵挖掘層次不夠深入:有些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僅僅停留在游覽、觀賞的基礎層面,游客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相對缺乏
文化資源過度開發:有些區域為了借助某一文化的熱點,而強行聯系,結果打造出的文化旅游產品“不倫不類”,造成了文化資源被“糟!敝貜徒ㄔO這是文旅項目存在最大問題,也是游客復游率較低的根源所在,要想在文旅項目中脫穎而出,差異化的經營策略勢在必行
文化項目開發商業氣息過重:主要集中在市場主導型文化旅游項目中,由于企業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們在開發過程中往往會集中資金投向那些利潤回報率較高和資金回流速度較快的領域,這也是導致我國很多文旅項目最終變成“房產項目”的原因之一
文化創意專業人才不足:雖然我國文化創意從業人員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整體人才結構呈現出金字塔結構,高精尖的專業文旅項目策劃人才嚴重不足,而底層文化創意從業人員則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
文旅項目發展遭遇瓶頸:目前國內大部分文旅項目發展遭遇瓶頸,每年的營收固定在一定區間,難以形成較大程度的突破
1、文化元素是文旅結合的關鍵
文化元素可以是一個器物,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個符號,并沒有特定的限制,只要具有標志性,能夠使人印象深刻,具有獨特的不可以取代的特點都可以作為文化元素的一種。這種元素和旅游的相結合,就賦予了旅游項目生命力。在強化旅游文化輸出的同時,大大增加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文創產品出圈彰顯文化特色
以文化創意與景區特色結合的產品為突破口,展現文化特色。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與風土人情,打造自主文化品牌與更具有本土化的產品。同時可以融入現代科技,將文化產品應用性提高,能夠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更具有延伸性和實用性。
3、創新體驗業態多種方式深度演繹文化
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已經開始在許多經典被廣泛的采用和推廣。通過重新構建消費場景,實現多種方式的旅游體驗,并且利用科技技術,提升游客的沉浸式感觀。園區圍繞主題來對元素主題故事進行情感設計,氛圍設計,活動設計等,融合多元化的消費盈利業態,最終形成個性化的消費常在空間。
4、創新傳播形式提升文化知名度
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拓展傳播邊界,擴大受眾傳播范圍。2020年疫情的影響,短視頻平臺流量增加快速,通過文化元素的傳遞帶動地區旅游行業。同時也讓大眾都參與到文旅內容的二次創作中。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在抖音上的點擊頻率,討論熱度等都曾居高不下,許多網友為了體驗前去打卡摔碗酒″、“毛筆酥”、“不倒翁小姐姐”等網紅景點。
5.人才培養,科學合理融資
人才培養的目的在于提升文化旅游的服務質量。在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服務質量不僅是其關鍵保證,同時也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條件。引進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能夠為提升旅游經濟發展中的服務質量提供支持。首先要結合旅游知識與傳統文化內涵進行考核檢驗,其次要從服務技能與服務意識方面進行相關培養。為了學習先進的服務理論與經驗,旅游服務者可到其他單位交流學習,借鑒其優勢服務模式,從而內化與提升。
我們將根據您的需求,提供適配的品牌營銷解決方案。